Zum Inhalt

三皈依。省思

三皈依應該是佛弟子最基本的戒律,或許因為是最基本,最理所當然的,所以三皈依跟五戒與菩薩戒比起來,更容易被輕視,並忽略了其重要性,也或許不被當戒律看待。
三皈依其中有一項,不皈依外道邪魔。而外道,心外求法即是外道,但有時,卻很難察覺哪時,到哪個程度才算是心外求法?!而心外求法的初心為何?!


有些人為了自己身體健康,也或需為了幫助他人,而去學習了一些類似特異功能,或是超自然的東西。超自然,聽起來就很吸引人,特別是只需要經過一定的時間,照著一定訓練,就能得到這所謂超自然的能力。被稱為超自然也是因為,修學者可以感覺到很多平常人感覺不到的東西,比如磁場,健康狀況,情緒等等。
對於平常人,對於此類事情感興趣,願意學習,末學覺得還算不錯,因為其實也不是什麼壞事,對自身健康有幫助,而這能力也能幫助他人。但對於已經三皈依的人,去學習這類事情,末學本身是不太能理解。特別是,學習的理由還是因為,學佛這麼久,本身沒太多改變,但改學這個,本身健康的變化非常有感。
聽到這,其實都沒太大問題,健康改變有感,絕對是好事。但這中間有個盲點,因為兩著要比較的話,就必須在相同的情況,相同的條件下,才能算是比較。學佛需要的是,一門深入,長期薰修,而且自己的定課不能一天捕魚,三天曬網,才能從中體會出一點醍醐味。
這在每一件事上其實都是一樣的,各行各業,每件事都是需要長期練習才能深入。而學佛者往往把佛法當仙丹靈藥,並抱著貪小便宜,僥倖的心裡。認為佛菩薩慈悲為懷,自己只需要付出一點點,就期望得到豐厚的回報,只要自己學佛了,一切都會變好,但也往往忘記了,佛說因緣法,有付出,才有收穫。
回到剛剛那個超自然的修練,每天需要定時定課,不能間斷,這在生活作息上需要極度的自律,而在這正常作息自律的基礎上,會有好的改變,本該就是應有的結果?而學佛時生活作息不規律,平時也沒定時定課,然後再來說,自己學佛後健康狀況沒改變,這不是自欺欺人嘛?自己沒察覺到學法觀念與作法上有偏差,沒做到位,無法把佛學應用到日常生活上,並相信其他修法才能給自己的現世帶來改變,這其實是很悲傷的一件事。不過最可悲的還是,在那極度自律的作息與修行上,或許得到健康與精神上暫時(幾年?)的不同,最終的結果還是將自己的精氣神搞壞了。
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,得人身,聞佛法的當下,卻相信超自然的修行,而不是開發自己本身的自性,實則本末倒置。
弘一大師語錄,靜坐常思已過,閒談莫論人非,他人修行如何,都輪不到末學來評論。但有時,真忍不住會去思考,這樣的情況,到底何者是對,如何是錯。某方面來說,或許也是末學自己對法的執著。記得南懷錦大師說過一句話,管他是什麼道,外道也是道,旁門也是門,只要能幫助人,就先學起來,自己會了,了解了,才有辦法分辨到底是不是正法還是邪法,而這的初發心是為了幫助他人。這末學可能是做不到的,心外求法是門大課題,前提是自身要有能分辨正邪的般若智慧與純善無我的初發心,修行,對末學而言,依法不依人,依教奉行,擇善固執才是最保險的。或許不是什麼大乘教義,也不是菩薩道行,但以戒為師,以苦為師,才是修除自我習氣與欲望的最快途徑。

最終用一句總結:神通不敵業力,還是老實修行吧!

Leave a Reply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